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忍心游戏策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忍心游戏策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孩子太顽皮,又不忍心打,说话又不听!该咋办?
孩子到了6/7/8岁已经有辨别对错的能力了,而且也听懂父母的话,这时候我们可以耐心的和孩子解释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不好的,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!另外该狠心的就狠心,要让孩子知道,并非什么时候都只是开玩笑,千万别过度骄纵孩子,否则长大后会特别的自私。
我感觉作为家长让孩子知道对错是极为关键的,要让孩子讲道理就不能让孩子任意妄为。如果你能有比打更好的方式,你可以不打,如果没有我劝你该打就得打。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,有的孩子从小就懂事,有的不打不知道自己错,这都得看着孩子来。孩子小时候必须让她明白道理,不然长大了后患无穷。
现在你舍不得打他,就不怕将来他打你?
首先打孩子可能不对,然后我谈谈我得经验。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,逛超市经常看到有的小孩乱要东西,家长不给买就躺地上打滚,家长那个无奈啊,印象深刻。记得我闺女第一次用同样方法对付我是两岁左右,地点是在我家,她要东西没给,躺地上就哭,当时我爸看着她呢,我在旁边干活,看到她那一出,我火一下就上来了,当时我脑海里想的是以后无数次逛超市她躺在地上哭闹,我得天,太可怕了。然后,我走到她旁边,照她屁股踢了一脚,当然踢的有点技巧,就是当脚挨到她身上以后在发力。谁能想到,这一脚,把我爸给气的,冲我就嚷。然后我就跟我爸说,你要是不让我管教他以后上街你天天带着她,结果我爸生我气,出门了,哈哈。我闺女看他爷出去了,剩下一个平时特别可爱现在如此威猛的老爹,吓的她一骨碌爬起来,从那以后她都没敢。
印象里我打过她一回,嚷过她三回,都是在她出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。平时我一直跟嘻嘻哈哈,但是只要是我提出的意见,或者吩咐的事她都能照办。现在她上小学了,大了,轻易不说她了,也很少吩咐她,多半是提提意见,现在孩子成熟的早,懂的多,如果小时候舍不得管,等到五六岁你再管就得跟他斗智斗勇了
自由即规则。首先需要成人制定规则,并自我遵守。同时与孩子们约定,规则是怎样的,底线是什么,哪些规则他们不同意,原因是什么。然后通过协商制定惩罚策略,相互遵守。一旦违反,就按规矩来。只要环境维护得当,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,这些问题基本可以得到缓解。但这些规则,应该遵循儿童自由的天性,也要维护他们的独立性和人格尊严。
孩子闹着玩手机,不给就不吃饭,家长应该如何应对?
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:
一个16岁的印度男孩,连续玩了6小时的“吃鸡游戏”后,突然大喊大叫随即倒地,送医后不治身亡。
医生说,玩游戏时的刺激,使肾上腺素激增导致心脏骤停。
妈妈一边哭一边说:“孩子不听我们的,给他把游戏删了,就绝食抗议。”
题主的问题和这个妈妈的说法是一样的,都是被孩子以不吃饭为要挟,面对孩子,家长感到束手无策。
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,是孩子玩手机和吃饭的问题,更深一层是父母和孩子的权利之争,也就是家长必须要给孩子立规矩、立界限。
父母爱孩子,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但是没有原则的爱、没有底线的爱,是溺爱,是害孩子。规矩和爱的统一 ,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。
杜布森博士在《勇于管教》中有一段话谈说规矩的:
“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,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,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;如果没有栏杆,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,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。栏杆就是界限,知道界限(规矩)的孩子会有安全感,相反,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,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。”
孩子偶尔玩手机可以,但是如果养成不玩手机就不吃饭的习惯是坚决不能被允许的,今天为了玩手机不吃饭,家长妥协,明天为了达到别的目的再以不吃饭为条件要挟家长,家长怎么办?所以必须要给孩子立规矩。
遇到这样的情况,家长可以这样给孩子立规矩:
就孩子玩手机的问题,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列出规矩:
规矩的观念和原则既明确又清楚,不是模糊、神秘的想法,乃是建立在现实、情理的法则,以及日常生活上。
- 吃饭的时候不可以玩手机,吃饭就要专心致志的吃饭;
- 每天什么时间可以玩手机、每次玩手机的时间,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制定;
- 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,如玩手机错过吃饭,孩子饿了在没有饭吃,或者孩子一整天都不能再玩手机等。
当然这些规矩应该提前告诉孩子,而不是等孩子吃饭的时候才告诉他。
1.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
当父母给孩子定出规矩以后,父母必须要先严格遵守。
当给孩子定出规矩吃饭的时候不能玩手机,父母要先严格遵守。刚开始孩子肯定会哭闹、反抗、尖叫、生气或者用乞讨、恳求、争议、强词夺理等方式来反抗父母的规矩。
这时候是考验父母耐心的时候,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嫌麻烦或者不忍心看到孩子伤心而软弱下来,放弃对孩子坚持。
父母先不遵守规则,在孩子面前是没有威信的,以后在给孩子立规矩,孩子也可以随意推翻,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是个有界限的人。
孩子会观察你的言行,你如何在自己的世界运用“界线”来学习。他们观察你如何对待他们、对待配偶和对待你的工作,然后不管好坏,照单全收。
2.立规矩的 2 大原则温柔且坚定
提起立规矩很多人就会认为规矩=严厉管教,规矩=限制自由,规矩是冷冰冰的。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,是因为立规矩的时候没有温柔、没有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。
Dr魏说:温柔不是退让或者迁就,而是指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,倾听他的想法;坚定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,而是坚持原则,基本的底线不能退让。
温柔,是指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,是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,而不是大喊大叫或者冰冷严肃的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;
温柔,是指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接纳孩子的所有负面情绪,接纳孩子的生气、愤怒、伤心、失望,让孩子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。规矩不是被训练出来的,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。
温柔,是指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和考虑问题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,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,也能体验别人的感受,在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,自然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。
坚定,是指父母要坚持自己的原则,不为孩子的哭闹、生气、伤心而妥协,放弃自己制定出的规则。
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。不要总通过说“不”的方式去立规矩,“不”意味被拒绝、被约束。如,父母少说:“不要玩手机,过来吃饭”,而是说:“放下手机,过来吃饭!”
3.孩子不遵守规则让他承担相应的后果
给孩子立规矩让父母最发愁的地方就是,规矩都讲了100遍,孩子也表示明白和同意了,但还是时常违反。
这是因为孩子违反规则以后,没有承担相应的后果,给孩子造成错觉,让孩子以为原来遵守不遵守规则都是一样的。
在《为孩子立界限》这本书中说到:
“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,如痛苦损失时间、金钱、财物、喜爱的东西、看重的人……时,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。”
如:孩子不遵守吃饭时不看手机的规则,需要承担的后果是,从中午到晚饭前没有饭菜、零食可以吃,需要饿肚子,或者一整天都不可以玩手机。
要让孩子经验“因果律”,是因为自己“不负责”因,就收到了这样的果,自己之所以饿肚子、一整天不能玩手机这是自己的选择,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。
在给孩子立吃饭时不能玩手机手机的规矩时,给孩子自由,让他自己选择。如果孩子选择了好好吃饭,要不时地给予赞美,增加他自主的机会,他可以从中学习到“我在掌管自己的生活”;
如果孩子选择了玩手机,当他饿肚子的时候,要对他同情,避免落井下石地说:“活该,你饿肚子是自找的,谁让你玩手机不吃饭呢……”这样孩子会把注意力转向父母,以为是父母使他饿肚子,而不是去改正那个使他陷入饿肚子的行为。
使用同情的词语如下:
“可惜你今天不能玩了!”
“我相信你一定饿了,我也很不愿意少吃一餐饭的!”
总之,父母目标不是要控制孩子,让他们做你要他们做的事,乃是给他们选择去做想做的事,并且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是非常痛苦的,他们种了不负责任的因,就会收到痛苦的果。
孩子之所以用不吃饭来威胁家长,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方法管用。为了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,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。
“问题儿童”不会凭空出现的。每个问题儿童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出来的,受健康约束的孩子,不会无中生有地出现问题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忍心游戏策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忍心游戏策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